育儿心得:同理心与同情心的育儿智慧
对孩子的“共情”与“同情”
“同理心”是很多父母都熟悉的一种育儿方法。
当您的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,尝试说出您的孩子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。
当孩子感觉有人理解、自己的情绪被接受时,就更容易平静下来。
但遇到具体事情时,如何做到“同理心”,如何避免“同情心”,需要耐心和理解。
“同情”是指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有什么感受——一个陌生人在评判。
“同理心”是指如果我是他,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有何感受——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,感同身受。
具体的例子更能说明区别。
比如孩子摔倒了:
很多家长都会安慰孩子说:哦,宝宝疼,没关系,妈妈吹的。
——这就是同情心。
话虽如此,孩子会觉得她的跌倒是一个重要的问题,但也会感到不安。
“感觉”的表达是:哎呀,我摔倒了,想哭真痛,快去妈妈怀里哭吧! 这样,孩子可能会难过一会,但是感受到妈妈的理解,哭一会儿之后,孩子就会彻底平静,这件事就可以彻底放下、放下了。
再举个例子,如果一个孩子害怕一些困难的事情:
可爱的说法是:来吧,亲爱的,只要你努力,你就可以做到! 当然,这也是一种鼓励,不过这句话的意思是,这件事做得不好并不难,孩子不够努力。
“同理心”这个词就是:哎哟,太难了,我无法一起理解并找到方法! 这么说就说明我们可以理解,这对于宝宝来说是非常困难的,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把它做好。
简而言之,“同情”就是把自己置身事外,而“同理心”就是把自己置身事外,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一个陌生的地方,让孩子有被认识的感觉,这就是“共情”。
对于孩子将情绪引导到下一步有很大的帮助。
其实,不仅对于养育孩子,对于与人相处,“同理心”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相处方式。
我认为有一段英文描述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两者之间的区别:
共情VS同情
中原焦点团队【坚持分享Day616】2021/2/10 星期三 晴 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中,刘老师一直强调基本功,倾听、同理心、尊重、理解、接受、未知、好奇……,对此我读过《共情》和《同情》的区别特别感人。一起享受吧。
同理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,它激发我们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的行为; 同情心是一种情感,是一种分享他人的恐惧、悲伤、愤怒或喜悦的被动体验。
同情心是与他人一起感受痛苦或经历情感; 同理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内心去感受痛苦或体验情绪。
虽然两者的区别在纸面上并没有那么大,但其区别就像油和水混合以及水和牛奶混合的区别一样明显。
同情心就像油和水的混合物。
他们有接触、有互动,但始终保留着自己的特点——相当于两个人在一起,各有各的经历。
而同理心就像水和牛奶的混合物,可以让每个人成为彼此,成为一个整体——两个人经历着同样的共同经历。
在共情倾听中,焦点始终放在对方身上,目标是让对方感到被理解。
这意味着认识到平凡现象的独特性,从麻木中变得敏感,从平凡中看到稀有,从过时中看到新,从平凡中看到非凡,从熟悉中看到陌生。
慈悲总是追溯到过去,表达基于传统经验的普遍感受; 同理心关注当下以及特定时刻正在发生的事情。
同情和共情的区别
同情与同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1、情感深度和理解:同理心是指深刻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,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感受。
这不仅仅是表面的同情,而是对对方感受和经历的真正理解。
同情心只是对他人困境的肤浅理解,并不一定能让你真正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。
2、情感共鸣与反应:同理心是一种情感共鸣,需要我们抛开自己的观点,尝试去理解和感受对方的情绪。
同情心可能更注重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同情心,而不是与他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。
3. 行为和表现:同理心一般不涉及行为,而是理解和关心。
同情心可以刺激人们采取行动,例如提供帮助或支持,以减轻他人的痛苦。
一般来说,同理心是一种深刻而全面的情感理解和共鸣,而同情则是对他人困境的肤浅和简单的关心和怜悯。
同理心强调理解和接受对方的真实感受,而同情心可能更注重自己的情绪反应和表达。
请阐述什么是共情,共情与同情的区别?
同理心,也称为同情心或同理心,是体验另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能力。这种能力使个人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理解他们的感受和经历。
同理心涉及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,并且基于他人的情感体验。
同理心是对他人的痛苦或不幸表示关心和理解的情感反应。
狭义的同理心,关注的焦点通常是弱者或不幸的人,更多的是共情者自身的情感体验。
这种同理心可能涉及对“弱”或“不幸”的主观判断,并可能受到行为中潜意识情绪表达的影响。
在更广泛意义上的同理心中,同情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关怀情感反应,它不受对象强弱、财富或贫穷等因素的影响,也可以延伸到对动植物的关怀。